一、供热行业的时代挑战与机遇
传统供热系统长期面临“冷热不均”、能耗高、管理粗放等痛点,尤其在能源成本攀升与“双碳”目标双重压力下,行业亟需智能化转型。物联阀作为末端调控的关键节点,通过实时监测室温、自动调节流量,不仅提升了用户舒适度,更实现了按需供热的精细化管理,为破解能耗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2.1核心原理
物联阀的供电与联网方式直接影响其部署灵活性与运维成本。目前主流产品普遍采用低功耗设计,支持电池供电,单节锂电池可支撑设备连续运行5年以上,大幅降低布线成本与施工难度。供电方式首推外接电源,其次为电池供电,最后可采用能量收集(如微水力发电、太阳能板)作为补充。
在通信方面,广泛采用NB-IoT、LoRa等窄带物联网技术,具备信号穿透强、覆盖广、连接稳定等优势,即便在地下室或偏远角落亦能可靠回传数据。部分新型号已支持双模冗余通信,自动切换网络保障链路通畅。
3.1二次管网水力平衡调控
传统供热二次网调节采用人工调节,人工调节耗时费力,难以消除“近热远冷”现象。以单元为单位安装物联阀,通过平台智能算法使回水温度趋于一致,从而实现水力平衡自动调节,彻底破解冷热不均难题。系统依据各单元回水温度偏差动态计算阀门开度,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精细化调控,调节精度较传统方式提升80%以上。2025年冬季供暖季的运行数据显示,接入物联阀的小区平均节能率达18%,投诉率下降43%。
3.2智慧热力站的无人化运维
物联阀应用在一次网末端,物联网阀与换热站监控系统联动,实现“源-网-户”协同调节,降低人工巡检成本。
3.3用户端精准服务与节能管理
根据建筑类型与用户习惯,定制差异化供热策略。例如,针对热指标偏大的边缘热用户,建立专属模型,局部调整供热参数,避免热量浪费。通过历史用热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在保障舒适度的前提下动态优化启停时间与温度设定,实现按需供热。
实时监测管道泄漏、私接水泵等行为,降低热损失。一旦检测到异常流量或温度突变,系统立即触发告警并生成工单。
四、挑战和制约因素
4.1技术瓶颈
1)频繁阀门动作可能缩短电池寿命;地下管井信号覆盖不足影响数据传输。
2)不同厂商设备协议差异导致平台“数据孤岛”。不同品牌物联阀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制约了规模化应用。
4.2投资成本较高
投资成本较高仍是制约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因素,单个物联阀价格约为传统阀门3至5倍,初期投入较大。部分中小型供热企业受限于资金压力,改造进度缓慢。以大连某小区为例,设计二次网物联阀改造面积约470万,总投资约1000万元。
单位投资约2.1元/平方米。尽管初期投入较高,但综合节能效益与运维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5至7年。
4.3行业标准缺失
缺乏统一的物联网阀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口规范,制约大规模推广。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统一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打破厂商壁垒,实现多品牌设备互联。加快低功耗、强信号传输技术攻关,提升地下环境通信稳定性。鼓励政企合作,通过补贴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压力。
正如《荀子·劝学》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推进智慧供热需从标准构建、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点滴做起,如此才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民生福祉提升双赢,在寒冬诠释“暖”的内涵。
物联阀的应用,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