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取暖,一头系着百姓家中的“冬日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的“生态蓝”。怎样才能让群众冬天住得暖和,还能常看到清澈的蓝天呢?昌吉州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2022年,昌吉州综合考量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与能源供应保障等情况,成功申报了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成为全疆继乌鲁木齐市之后,第二个能享受清洁取暖改造中央财政补助的地州。这份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正化作万家灯火的温暖与一片澄澈的天空,变成边疆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居处生暖,天际透蓝。截至目前,昌吉州13.22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任务圆满收官,这场跨越数年的“暖冬行动”,不仅为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立了大功,还让农牧民冬天的取暖条件有了质的提升,更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 农村清洁取暖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暖心工程”,也是守护生态的“蓝天工程”。这项工作的成败,关键看顶层设计够不够“准”,落地执行够不够“实”。 项目刚启动时,昌吉州党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州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改造工作科学部署;实施中,昌吉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抓总,州财政、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部门协同配合,细化编制项目实施规划及方案,以“宜气则气、宜电则电、集中供热”的技术路线、“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对项目施工、验收、补助发放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稳步推进“暖心工程”高质量落地。 “试点先行”是昌吉州破解改造难题的关键一步。早在2021年,昌吉州住建局便在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三工镇二工村开展试点,分别对23户“煤改电”、20户“煤改气”家庭进行设备选型与运行测试,精准测算不同清洁取暖方式的运行成本、能耗数据及适用场景。试点经验不仅为全州改造提供“实操样本”,昌吉州还承办全疆清洁取暖现场观摩会,将“昌吉方案”转化为推动全疆清洁取暖工作的“共享经验”。 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昌吉州住建局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动态跟踪项目进展;组建专项指导组多批次深入一线,结合农户实际情况优化改造任务;安排专人回访已改造家庭,收集设备使用问题并及时解决;紧盯“施工质量、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三道关口,严格落实验收与复核流程。针对改造中出现的管道铺设、设备调试等堵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当日反馈、及时协调、限期解决”;同时指导各县市探索后续运营模式,制定长效管护制度,为项目长期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以前冬天囤煤、烧炉子、掏煤灰,手上总沾得黑乎乎的,还怕煤烟中毒。现在按个开关就有暖气,屋里既干净又暖和,比烧煤还省钱!”说起清洁取暖带来的变化,昌吉市中山路街道苗圃村村民郭俊生脸上满是笑容。 要让农户主动参与改造,首先要帮群众算清“三本账”。一是经济账:清洁取暖是否更划算?二是安全账:能否避免火灾、中毒等风险?三是生态账:是否能为蓝天出一份力?这是昌吉州推进清洁取暖的核心思路。 算经济账,对比清洁取暖和烧煤的成本,让实惠看得见。郭俊生家140平方米的房子,改造前冬天要烧10吨煤,按每吨500元算,一年要花5000元。“煤改气”后,设备及安装政府补贴8000元,他自己掏了1000元,如今每年取暖费不到4000元,室温稳定在20℃以上。算安全账,清洁取暖明显消除了烧散煤可能引发的火灾、煤烟中毒等风险,大家住得更安全放心。算生态账,群众心里都明白,清洁取暖能减少污染、保护蓝天。 为强化项目实施保障,昌吉州出台了《昌吉州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保障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昌吉州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申报总投资46.09亿元,以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9亿元为“支点”,成功撬动社会资本及地方配套资金37.09亿元,不仅带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完善区域能源供应体系,加速城乡天然气“一张网”建设,还为昌吉州绿色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户一策”的定制化服务,让改造更贴民心。工程单位挨村挨户上门,按照房屋布局、户型大小确定改造方案。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中心村南八运片区的43户村民,2023年都装上了空气源热泵,还一起做了外墙保温。村民郑金强家的室温从往年的16℃至17℃升到了20℃至23℃。玛纳斯县广东地乡新湖坪村村民刘应平说:“家里没了煤烟味,老人孩子不咳嗽了,党的政策真好!” 从“拉煤烧炉”到“智能控温”,从“煤灰满屋”到“干净整洁”,清洁取暖彻底改变了昌吉州农牧民的冬季取暖方式,实现了从传统烧散煤取暖到现在用清洁能源取暖的转变。改造后,群众不用再拉燃煤、烧锅炉、清煤灰,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落地生暖、惠民实事改善生活。 清洁取暖带来的“绿色效应”,正让昌吉州的秋冬更蓝、空气更清新。2024至2025年秋冬季,州府昌吉市183天有效监测天数中,优良天数达126天,较2021至2022年秋冬季增加19天;空气质量达标率68.9%,同比提升10.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5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65微克/立方米,较此前下降10微克/立方米。 这些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减煤量”:随着清洁取暖全面推进,昌吉州每年能少烧约134.31万吨散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大大减少。天空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态惠民”的甜头,正被越来越多群众尝到。 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2023年整村推进“煤改气”,138户村民已经连续两个冬天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村民王玉花说:“出门前设好温度,水管冻不了,手机还能远程控制,回家就是暖烘烘的,再也不受煤烟熏、煤灰呛了!” 生态改善、生活提质,乡村的冬天也“热”起来了。昌吉市滨湖镇永丰村村民李世光记得,往年秋收后,村民们就搬到市区住,大多是“冬天在城里,夏天回村里”。现在家家户户用电取暖,村里的房子和城里一样暖,大家留在村里养鸡、打理庭院,乡村的冬天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四年间,昌吉州将农村清洁取暖作为头等民生大事,从2021年试点探索,到2022年获国家项目支持,再到如今圆满完成13.22万户改造任务,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后续运营模式,强化安全监管与服务保障,让老百姓冬季取暖更舒心、更放心。”昌吉州住建局党组书记吴涤说。 清洁取暖,不只是一场冬季提高房子取暖温度的举措,更是一场关乎民生温度的变革。昌吉州用四年时间,在13.22万户农村家庭的屋檐下书写了答案:政策用心,服务贴心,天空才会更澄澈、更湛蓝。 从煤炉子到清洁热源,改变的不只是屋里的温度,还让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温暖,不必以牺牲天空为代价;发展与生态可以并肩同行。昌吉州这场“绿色暖冬革命”,暖了房、蓝了天,也点亮了未来。
来源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