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晋中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山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双碳”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为引领,全面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园区运行循环化、治理模式智慧化转型,力争到203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一、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多元低碳供能新体系
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底层支撑。晋中开发区锚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积极开展绿电产业园区试点工作,聚焦“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构建“分布式光伏+绿电+地热余热+储能系统+化石燃料替代”多元零碳供能模式。2025年底绿电占比将达41%,年减碳12万吨;到2035年,绿电消费占比将提升至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80%,余热等利用率超过50%,单位能耗碳排放降至0.2吨/吨标煤以下。分布式光伏“全域渗透”。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建设,实现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宜建尽建”。建成浙泰光伏吉利、晋能光伏等21个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达48MW,绿电覆盖企业39家。2025年将新建12个光伏项目,年总装机将达80MW,2030年扩展至500MW,至2035年,预计开发屋顶光伏1000MW,年发电12亿度、减碳100万吨,实现光伏全域渗透。绿电“外引内联”。对内建设智能微电网与虚拟电厂,通过源网荷储平台聚合分布式能源、负荷及充换电设施,并依托电力交易优化调度,全面提升绿电效能;对外争取引入周边风光集中式绿电,建设绿电专线直供高耗能企业。到2030年,年输绿电9.6亿度、减碳80万吨;2035年达3.2亿度,绿电接入通道全面畅通,绿电占比预计提升至99%。储能系统“智能调控”。加快推进晋中元工、山西赛盈全钒液流等6大储能项目,至2035年储能总规模达1500MW/3500MWh,年调节电力21.6亿度,有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地热清洁供暖“多能互补”。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施“地热能+热泵”可再生能源供暖模式。重点推进大学城地热供暖项目,覆盖10所高校、300万㎡建筑,配套空气源热泵提升能效40%,预计年减碳6万吨。2026年起实施“地热系统升级、热泵替代燃气锅炉、绿电电极锅炉补足蒸汽”三大供暖革新工程,至2035年实现全域供热近零碳。
二、推动产业转型,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生态
产业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载体。晋中开发区聚焦“传统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推动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转型升级。预计到2030年建成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10个以上;到2035年实现重点企业低碳工艺改造100%全覆盖,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基本成形。高碳企业“有序转型”。聚焦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建立企业分类治理台账,明确“限期整治、重点改造、淘汰退出”路径。推动太钢万邦实施节能改造,能源利用率提高40%,年节煤3.2万吨、减碳8.2万吨;山西协力机械配件公司开展主要用能环节低碳改造,采用节能设备与工艺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传统产业“绿色重生”。运用数字技术和绿色科技推动液压、纺机等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一企一策”绿色改造方案,推动经纬智能、太重榆液等链主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与节能降碳攻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6家。新兴产业“链式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创新与医疗器械等绿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目标,醇氢重卡全产业链加速成形,吉利晋中基地建成全省首条智能柔性生产线,实现多平台生产,单位能耗降30%、污染物减排80%,带动11家配套企业入驻,单车碳足迹降25%。预计年产能达20万辆,年减碳30万吨;甲醇重卡年产能1万台,全生命周期碳排大幅降低。光伏产业以晋能光伏为龙头,强化组件制造,引进全钒液流电池填补省内空白,中国科学院固态电池转化专利12项,佰思格钠电池等新技术持续注入活力,晋能光伏被选树为区域高新标杆。新材料产业组建35家单位绿色节能建材联盟,推广装配式建筑,签约竹基复合材料替代高碳材料,依托镁合金及碳基新材料打造百亿级绿色集群。信息创新与医疗器械产业依托山西龙湖精密电子、中科曙光信息创新园、山西北斗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创新活跃、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推进循环利用,打造“无废零碳”新园区
园区是绿色低碳发展的载体。晋中开发区聚焦“资源集约、污染协治、设施降碳”,系统构建“产废最少、利用最好、排放最低”的绿色循环体系。资源利用“循环增效”。以工业固废、余热余压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循环系统。2030年固废利用率达98%以上,余热利用率超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2035年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面建成,基本实现近零碳排放。推进太钢万邦渣金属回收,打造“焦化—钢铁—资源再生”链条;建设蒸汽管网利用电厂乏汽和工业余热,覆盖两园70%供热,年减碳1.5万吨,2026年全线投运后年减碳6.5万吨;完成25家企业蒸汽改造,年节煤3.2万吨;正阳污水厂改造2027年实现污水零外排,日处理5万吨,水资源消耗降32%。污染治理“精准防控”。推进污染物集中治理与减污降碳协同,重点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表面处理产业园和蒸汽管网建设三大工程,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完成管网摸排和多轮对接,年内具备招标条件;表面处理产业园完成地形测量与备案,正编制招标计划及开展环评能评,下半年开工,建成后可实现VOCs减排25%、重金属“零排放”;蒸汽管网项目通过建设完善园区供热管网系统,大幅提升清洁供热能力,显著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为产业结构优化和深度节能减排创造基础条件。目前,由永安热力公司承建的蒸汽管网正稳步推进,替代企业小锅炉,满足潇河、汇通园区蒸汽需求。低碳场景“示范引领”。以普丽环境“源网荷储零碳工厂”为样板,分批推进企业零碳改造,2027年前完成吉利、远大线材等5家试点;打造晋中学院、晋中职院“近零碳高校”,推广地热与智慧能源管控;新建建筑100%执行超低能耗标准,装配率达64%,可再生能源应用率近90%,2030年公共建筑电气化超20%。推广“光伏+储能”模式,园区绿色建筑比例提升至70%。
四、强化能碳协同,创建智慧治理新模式
治理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晋中开发区聚焦“治理模式智慧化”,以“数字赋能+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系统构建能碳协同智慧治理体系。智慧平台“一网统管”。与华工优能共建碳能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能碳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覆盖率达90%,已完成50户企业数据采集器安装。联合中节能开发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平台,集成能源、碳排、环保等四大系统,归集113家重点气排企业、135家水排企业数据,构建园区零碳智慧管理底座。机制创新“多元协同”。成立能碳治理领导小组,建立“政府+平台+企业+智库”四方机制,出台《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目标路径,并将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绿色转型纳入年度考核,推动从被动治污向主动创绿转变。市场服务“双向赋能”。搭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2025年实现重点用能企业全覆盖。创新绿色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节能优化与峰谷收益方案;强化对企服务,大学城绿色低碳发展展示厅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开展环保绩效分级创建和一对一技术帮扶,助力企业全面提升环保绩效。
晋中开发区将笃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深化四大转型路径,奋力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晋中方案、贡献晋中力量,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强劲的引擎。
声明:本站文章来源转载仅供参考学习,转载内容合法性不承担保证责任,但将依法配合处理侵权纠纷,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已尽力标注来源,若有疏忽请联系更正,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之内删除133665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