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3 6655 6600
发布内容
当前位置: 现代供热网 各地供热动态 正文

河北沧州: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青县加快地热供暖项目建设,2027年底,完成11台供暖锅炉替代

15 2025-09-20

  


沧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助力美丽沧州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达标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空气质量达标治理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原则,从现有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估入手,结合重点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和新增排放量估算,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分析,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面源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能力,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美丽沧州建设。

(二)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地区环境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推进能源结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综合评估,科学防治。重点针对影响达标的PM2.5O3,综合运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数值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及成果,有效识别污染来源及成因,科学估算减排潜力,提出精细化、定量化治理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达标措施,做到精准防治。

依法推进,社会共治。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建立督促和引导企业深化治理的长效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系统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全社会环境治理格局。

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大气环境管理职责,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编制成工程清单,并全面分解到相关部门,督促落实并严格量化考核。加强沧州市与周边城市相关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三)规划目标

202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确保达到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以上。

203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

2035年,大气6项主要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

、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

1.严格项目准入,严控新增排放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新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严控新增化工园区。全市新、改、扩建项目应达到能效标杆和环保绩效A级、引领性水平。被置换产能项目关停后,新建项目方可投产。对涉气建设项目强化事前预防、动态监管、跟踪评估。除园区外,原则上中心城区高速合围区内不再新建或扩建涉气工业企业。继续推进高速合围区内所有未入园的涉气中小微工业企业外迁。(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渤海新区管委会、黄骅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沧州高新区、沧州开发区管委会,以下均需渤海新区管委会、黄骅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沧州高新区、沧州开发区管委会组织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加快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和限制类工艺装备。依法依规全面退出淘汰类产能和设备、能效低于基准水平(不含煤电项目)和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存量项目。以石化、化工等领域为重点,推动整合退出一批限制类涉气工艺和装备。加强沧州中铁烧结矿、生铁监管,原则上不出厂。2027年底前,整合退出1亿标砖/年以下生产线,4家石化企业完成敞开式延迟焦化工艺密闭化改造或退出敞开式延迟焦化工艺。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点行业和园区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争创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行政审批局、市财政局)

3.深化涉气产业集群治理提升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严格项目审批,严防污染向乡镇、村庄转移。持续开展铸造、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橡塑等特色产业排查,按照“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对涉气集群实施分类施治。以东光县包装印刷产业集群为试点,开展全部包装印刷企业排查,制定废气收集、治理系统方案,配备VOCs废气高效回收治理设施,2026年9月底前,建立溶剂使用管理台账,完成包装印刷行业系统治理;2027年9月底前,完成金属压延加工、建材、家具、印刷、石化化工、铸造、橡胶、塑料、装备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产业集群综合治理“一群一策”,集群PM2.5年均浓度达到所在区县平均水平。推进盐山县、孟村县等钢管加工企业和中心城区汽修行业等喷涂集中区域建设集中喷涂中心。(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二)推进工程减排,强化工业企业治理管控

4.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升A晋B”。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2025年底,完成6家重点企业创A工作,鼓励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加创A。以规上涉气企业为重点,实施绩效“升A、晋B”和标杆创优行动,到2027年,力争规上企业基本实现升A晋B。聚焦铸造、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有机化工、塑料制品、商砼、橡胶制品制造等行业,加强指导帮扶,积极帮助企业申报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对标环保绩效A、B级和绩效引领性标准进行提升。(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5.强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加快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实施企业治污水平提升改造。依规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到2026年底前,全市垃圾发电企业全部配备SCR脱硝设施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完成CO污染治理;到2027年底前5家燃煤电厂完成全负荷脱硝改造所有燃煤锅炉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对全市工业涂装、家具制造和包装印刷企业实施提标改造,提升废气收集效率,提高VOCs治理水平。(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6.持续开展低效失效治理设施淘汰改造以涉气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为重点,持续开展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淘汰不成熟、不适用、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治理工艺,整治提升关键组件缺失、质量低劣自动化水平低的治理设施,确保各项污染物得到高效处理和稳定达标排放。(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三)突出加强VOCs综合治理,严控PM2.5O3污染

7.强化VOCs源头替代大力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2027年9月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家具制造、汽修、地坪等涂装全面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应替尽替。制定VOCs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并定期更新,凡列入名录的企业,均应开展VOCs自查评估,编制“一企一策”方案,落实相应整治工程,开展治理方案效果评估。(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8.强化园区监管和重点企业治理。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制定“一园一策”和“一企一策”提升方案组织提升改造,并定期评估减排成效。开展涉VOCs液体储罐专项整治行动,储罐呼吸阀逐步更换为低泄漏阀门,存储汽油、石脑油、苯、甲苯、二甲苯的内浮顶罐完成罐顶气收集治理,或配备新型高效浮盘并二次密封,相应汽车罐车更换为密封式快速接头,2025年完成17个内浮顶罐罐顶气收集治理,力争2026年应改尽改。2026年9月底前,完成中捷石化、鑫海化工等企业油气回收装置改造,并更新存在定压问题的呼吸阀,确保油气回收废气高效收集与治理,加严储罐密封,严防泄露,并开展定期检测。(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9.加强无组织废气收集管控。根据国家《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加强物料存储、转移与储存、设备与管线泄露、敞开液面、工艺过程等涉VOCs环节的管控和整治,全面完成重点行业VOCs整治提升工作。加强石化行业循环水管控,单独收集治理废水逸散的高浓度VOCs废气按要求开展总有机碳(TOC)或可吹扫有机碳(POC)监测工作。聚焦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医药等行业,开展LDAR检测报告质量抽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专项整治。(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

10.升级改造VOCs末端治理设施。在石化、化工、医药、印刷等VOCs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推进使用燃烧法处理有机废气。推进全市塑料生产企业中再生塑料制造、塑料人造革制造、合成革制造企业全部由单一处理设备更换为科学有效的多种治理设施组合处理工艺。推进印刷行业VOCs污染治理,溶剂型凹版印刷及溶剂型凸版印刷要使用燃烧法处理工艺。(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

(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建立

11.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全市新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减煤限煤2027年,30台燃煤工业炉窑全部淘汰,煤炭消费量完成省定目标(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1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积极推进沧州海兴核电项目建设,助力全市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7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部电力装机比重达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5%以上。到2030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13.加强锅炉和工业炉窑治理。加快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关停整合,青县加快地热供暖项目建设,2027年底,完成11台供暖锅炉替代。2027年,全面淘汰65蒸吨/小时及以下工业燃煤锅炉6台,淘汰4台燃油锅炉。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行政审批局)

(五)坚持“车路油企场线”全链条监管,着力打好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14.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全市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到90%以上,新、改、扩建项目原则上实现清洁运输。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施工工地新增或更新的内部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原则上采用新能源。加快综合物流园、黄骅港河口港区、黄骅港综合港区9#10#码头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运输线建设,黄骅港铁矿石、焦炭等清洁运输比例(含新能源车)达到90%以上。到2027年,重点行业公路清洁运输比例达到95%以上,黄骅港煤炭集疏港稳定达到100%清洁运输;物流园区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50%。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增加铁路货运发送量,完成省定目标。大力引导营运型重卡新能源替代,全面淘汰国四及以下中重型货车,加快推进国五及以下中重型货车淘汰。着力优化市区周边路网结构,加快邯黄高速、远端绕行路网贯通,严控中重型柴油货车穿城过境。(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和港航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

15.推进重点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参照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2025年中心城区运营的公交车全部完成新能源替代;中心城区燃油环卫车逐步完成新能源替代。公交、环卫、出租车等行业和政府机关率先推广使用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2027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混凝土搅拌车、校车、通勤车以及3吨以下叉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出租车生活和建筑垃圾运输车、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比例不低于80%。(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邮管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

16.鼓励绿色低碳出行。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综合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完善管理政策,加快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发展需求。鼓励社会和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2027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保持在70%以上。(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邮管局、市海洋和港航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

17.推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加强重型柴油货车治理,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货车。优化调整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加快老旧工程机械淘汰,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中心城区核心区施工工地、企业、物流园区、铁路货场等单位使用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机械。2027年,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6%,柴油货车NOx排放量下降15%以上。(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邮管局、市交通运输局)

18.强化执法监管。开展常态化路检路查,凡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开展督导返修。深入开展重点用车单位和重要物流园区入户监督抽测,依法查处超标排放车辆。全面清理整顿自建油库、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实行检验机构清单式、台帐制管理,对遥感监测、黑烟抓拍、路检路查等三类监督监测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每月溯源前10名排放检验机构,向社会公开曝光,采取断网或取消监测资质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行为。(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

19.强化油品质量管控。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及证照不全非法加油站(点)、非法油罐车,抽检合规加油站汽柴油质量,追溯不合格油品来源,确保油品质量。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监管。对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装置安装运行情况进行抽查抽检,中心城区、县城建成区一年抽查成品油经营企业至少1次。(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

20.加快港口污染治理。2027年,黄骅港码头岸电使用比率持续提升,加快淘汰港口码头作业老旧燃油机械和作业车辆,新增或更换的岸桥、场桥、牵引车和作业车辆主要采用新能源。加强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进入排放控制区的船舶按照要求转换低硫燃油;进入我市沿海水域的船舶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5%(质量分数)燃油,对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1%(质量分数)燃油的船舶,实行优先进港、优先装卸、优先靠离泊。严格落实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责任部门:市海洋和港航管理局、沧州海事局、市生态环境局)

(六)强化扬尘面源管控,着力打好综合整治攻坚战

21.狠抓全域控尘。严格落实《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沧州市全域扬尘精细化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坚持全域控尘、全民治尘,实施重点治理和全域防控相结合,集中整治和常态化精细管理相结合,推动全市扬尘治理水平根本提升。开展施工扬尘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广基坑气模或基坑天幕抑尘工艺作业,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开展道路扬尘达标专项行动,确保市区和县城建成区道路、国省交通干线道路达到省道路积尘负荷标准要求。开展露天货车停车场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建立清单台账,对手续不全的依法予以取缔,对手续齐全的停车场逐一明确责任单位,推动中心城区裸露地面、停车场内及与城区道路衔接部分实施硬化,并落实好相关抑尘措施。开展城镇裸露土地扬尘专项治理。所有闲置土地、闲置场院、废旧厂区等易产尘区域及时采取绿化、透水铺装、地面硬化等防尘措施。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扬尘污染源精细化防控,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扬尘在线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任部门: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22.强化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管控进一步完善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网格化和长效监管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提高火点监测精准度,加强日常巡查监管,确保火点半小时内处置到位,严厉打击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和破坏摄像头行为。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在夏收、秋收等敏感时段针对国省干道、铁路沿线、城镇周边、农产品生产区及其他敏感区域开展秸秆、荒草和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日常教育引导,减少风险隐患。(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23.强化烟花爆竹管控。各县(市、区)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管控属地责任,公安、应急、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邮管等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对烟花爆竹生产、销售、运输、燃放等全环节、常态化管控,严查违规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燃放等行为。(责任部门: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邮管局

24.强化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深化餐饮油烟整治,规范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和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严禁露天烧烤行为。加强餐饮单位污染物排放监管,严格执行《河北省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3/5808-2023),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0mg/m3,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0.0mg/m3。鼓励实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及在线运行监控,依法查处餐饮油烟违法行为,不断提升餐饮油烟治理水平。加强日常监管,严查未安装或未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油烟超标等问题。对流动摊点进行规范化整治,提监管效能。(责任部门: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

25.加强氨排放管理。加强氮肥、纯碱等行业大气氨排放治理,推动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氨排放系统减排。加强相关工业企业全环节监管,严格落实氨排放浓度和管控要求。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积极开展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提档升级,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新、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要按要求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鼓励和支持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沼气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肥控量增效(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七)坚持精准有效,全力做好污染应对

26.严格做好区域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根据区域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要求,积极组织建立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总量减排,对高排放行业企业和重点排污产业集群、用车大户等实施差异化生产和运输调控,其中环保绩效A级和引领性企业实施自主减排,加大对限制类装备或绩效C、D级企业的生产调控力度。协调周边地市共同推动大宗货物运输车辆管控,降低移动源污染排放。(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

27.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严格落实《沧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启动预警响应,加强帮扶指导,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各项减排措施落地落实及时更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应急减排清单,实现涉气企业全覆盖,把管控措施落实到具体企业、单位、地块和相关责任部门,最大限度削峰降速,减少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活影响。(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气象局)

(八)构建智慧高效的监测监管决策支撑体系

28.完善美丽蓝天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大气监测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准预测预报能力。加强PM2.5O3复合污染成因、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分析,科学优化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强化乡镇站点运维管理。加强市、县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监测人员业务能力。探索建立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把数据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气象局、市财政局)

29.强化数智赋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智慧为导向,构建沧州市大气环境数字治理体系,提升大气环境治理能力。实施生态环境智慧化工程,打造智慧环保平台,推进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大气环境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构建企业-园区一体化智能监管和精准溯源体系,综合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多模型耦合等新技术手段强化工业园区监管和污染过程应对。进一步整合现有分表计电、企业在线监测、车辆门禁等技术手段,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数据中心平台加快新技术、新手段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充分使用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30.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化绿色低碳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落实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落实绿色产品、能效、水效和环保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产品。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牢辖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部署、亲自安排,常态化研究解决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压实监管责任。市生态办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和监督管理,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各责任市直部门要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严格履行监管、督导责任,强化重点、难点工作的指导帮扶,严格把关治理成效,切实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强化项目引领。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聚焦重点行业企业、重点领域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强化治本之策,认真谋划一批系统治理和保护工程,积极申请中央大气治理资金和试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持续推动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三)强化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管责任,强化对各类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追根溯源、深挖彻查、整改到位。进一步完善重点县(市、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力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综合运用行政、司法、信用等手段,重点查处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定期公布空气质量、排污单位信息等情况,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提示信息等环保信息,健全公众监督、举报奖励及处理反馈机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凝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合力。

热线电话
133 6655 6600
热线电话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