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热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问题。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与人口不断增长,居民供暖总面积会不断增长,既有热源已由早期存余量转为如今有缺口,若热源不足而无法保障,供给热量出现缺口,将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供暖面积(即出现供小于求的局面),最为直接的是影响居民采暖温度、采暖效果。所以,近年来冬季寒冷期,有部分地区的居民反映供暖温度不足、冷热不均衡的供热问题,这使得热企饱受社会舆论压力,许多热用户常常问热企:为什么你们不去补充热源、做好热源保障呢?
殊不知,热源厂的规划、扩容、新建要涉及到省、市环保、土地、建设等多部门,并非热企所能左右。热企致力于保证用户供暖温度,但是现实却无足热可供,于是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因此,热源充足是解决常年供暖问题的先决条件,需要热企向供热主管部门汇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并综合考虑城市供热区域的整体布局、热企分布、供热面积的增长情况等多方面规划建设,以保障有充足的热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供热需求。
二、热价偏低与成本倒挂之间的矛盾问题。
城市供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一项民生工程,它的受众面是采暖居民,提供适宜的采暖温度以服务于民;但城市供热又要依托热力企业来运作,而热力企业置身于整个庞大的供热市场、甚至是整个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依靠微利来保证正常的运营生存,以保证拥有企业发展的活力。热企收取的热价与供热成本的差值,就是所谓的利润,其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在政府的管控下,利润微薄;若一旦跌为负值,且又无供热补贴,企业将无法运作生存。
现如今,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增长、人工工资的不断上涨、以及老旧管网的检修维护费用逐渐升高,供热成本也逐年增长,而反观热价变动的历史来看,政府制定的热价总体在降低(以山东某地为例,近年来热价由25.2元/㎡降为23元/㎡),热价与成本倒挂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供热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将政策性倒闭。
热价的制定对于热企而言,关系到发展,而对于居民而言,关系到供热质量;热企应汇报供热主管部门,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合理制定热价,或者对于供热价格倒挂的热企给予一定的供热补贴(例如,据了解,北京、青岛、淄博等地补贴所有热企,没有进行国企与民企之分)。
三、配套费不足与热网二次投资倒挂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国的供暖事业发展已经有30多年历史,现有的供暖管网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左右,现如今大多数热企的管网面临两种常见状态:
1、管网老旧,管网跑冒滴漏现象逐渐加重,管网的更新换代工程已迫在眉睫;由于管网系统较大,若重新敷设整个大网,进行管网的二次建设,投资额巨大,成本与配套费用倒挂严重,原有配套建设费将无法弥补二次投资资金的巨大缺口;实际上,热企只能逐年根据管网的实际损坏情况进行应急性的更换建设。随着管网的逐年老旧,热企为维护管网所消耗的成本费用逐年增加,这既增大了热企的供热成本,又增大了居民用户断网的风险;长远来看,这种年年更新与整个大网重新敷设的投资费用相差无几,实为长痛与短痛的区别。
2、由于老旧城市道路不断在被重新的规划建设,原有符合道路标准的供热管网被迫重新敷设以满足现有道路建设要求,而这些规划建设的道路多为城市主要道路,沿线更是热网的主要干线,这种二次投资使得囊中羞涩的热企一次性资金缺口巨大,而同时热企又得不到相应的补贴资金,使得热企发展困难重重。
就上述的二次投资问题,热企应汇报供热主管部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在配套建设费、管网改造补偿方面给予热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保证热企能够有效地维护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企业的长期运营。
综上所述,在当下倡导清洁供暖的背景下,集中供暖以其高效安全、系统简易、受众面广等优势,占据着供热市场的绝对份额,长远来看,集中供暖依旧是供热的主流形式。所以,解决城市供暖问题的着力点仍在集中供暖。在供热实践中,有些热企的发展之路却是布满荆棘,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得到了很多政府单位、部门的重视。热企应加强上述问题汇报,当然很多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解决中。笔者期待上述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使供热企业不分国企与民企都能健康发展,使广大的市民能够获得更优质的供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