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为52.37×104 km,同比增长6.13%;集中供热面积为115.49×108 m2,同比增长3.81%。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实施与各地热源结构的转型,我国城镇集中供热正由小型燃煤锅炉房、小型热电厂为主要热源向大型热电厂和工业余热为主要热源转型。受环境、土地成本、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大型热电厂和工厂普遍位于郊区,远离城市中心,为高效利用大型热电厂热量和工业余热,需要提升长输管网供热能力。在热力站用吸收式换热机组替代常规换热器[1],长输管网回水温度可以由常规换热条件下的60 ℃降至30 ℃,供回水温差由常规换热条件下的50~60 ℃增至90~100 ℃,从而提升了管网供热能力,降低了管网输送成本。
本文介绍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对集中式大温差热力站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
2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技术
2.1 吸收式换热技术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热电厂热量,提升管网输送能力,需要尽可能降低长输管网回水温度。付林等人[2]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大幅降低长输管网回水温度。周勇等人[3]的研究表明,吸收式热泵大温差供热可扩大热电厂供热半径,降低供能成本,可作为热电厂供热项目改造的借鉴方案。
吸收式换热机组是利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大幅度降低长输管网回水温度,生产供热、生活热水的换热机组。吸收式换热机组工艺流程见图1。吸收式换热机组主要由吸收式热泵机组、换热器组成。长输管网供水(120 ℃)作为驱动热源先进入吸收式热泵机组发生器,加热溴化锂溶液,降温至90 ℃后由吸收式热泵机组流出,进入换热器加热二级网回水,降温至55 ℃后,返回吸收式热泵机组蒸发器作为低温热源,降温至30 ℃后返回热源。一级管网回水(45 ℃)分为两路进入吸收式换热机组:一路进入吸收式热泵机组,在吸收器和冷凝器(图1中未表示)中吸收热量,被加热到75 ℃后流出;另一路进入换热器,被加热升温至75 ℃后流出。两路热水混合后作为一级管网供水[4]。
图1 吸收式换热机组工艺流程
2.2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技术
由上述内容可知,吸收式换热机组适合分散布置在城市热网中,但当部分现状热力站不具备改造条件时,可以考虑将吸收式换热机组集中布置,整体降低长输管网回水温度,这就是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技术。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工艺流程见图2。吸收式换热机组布置在集中式大温差热力站内,若一级管网供水温度不足,可设置补充热源提升一级管网供水温度。
图2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工艺流程
3 工程案例
3.1 工程概况
山东某市供热负荷为1 350 MW,在引入东部大型热电联产热源前,该市城区供热由市区内的3座小型热电厂承担。采用低温循环水供热技术,供、回水温度为75、45 ℃,供回水温差小,流量大,小区热力站采用直接连接方式。由于某些原因,小型热电厂面临关停,因此考虑以市区东部大型热电厂作为热源,采用长输管网引热入市。
大型热电厂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320 MW+2×680 MW,配套蒸汽锅炉蒸发量为2×1 025 t/h+2×2 001 t/h,距离城市中心约20 km。经过供热改造后,对外供热能力达2 025 MW。
长输管网以大型热电厂为起点,敷设至距大型热电厂最近的现状小型热电厂。在小型热电厂内设置隔压站,隔压站后为市内各热力站。长输管网管径为DN 1 400 mm,供、回水温度为120、60 ℃,质量流量为12 900 t/h,供热能力为900 MW。与供热负荷1 350 MW相比,仍有450 MW缺口。若采用吸收式换热技术,长输管网回水温度可降至30 ℃,最大供热能力可增加450 MW。若采用常规换热技术,则需要在已建成的隔压站、DN 1 400 mm长输管道基础上,增加一条DN 1 000 mm长输管道敷设至市区。
3.2 技术方案
① 常规换热方案
常规换热方案供热系统流程见图3。长输管网供、回水温度为120、60 ℃。一部分热量通过现状DN 1 400 mm管道输送至隔压站,质量流量为12 900 t/h,供热能力为900 MW;另一部分热量通过新建DN 1 000 mm管道输送至隔压站(仍设置在小型热电厂),质量流量为6 450 t/h,供热能力为450 MW。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为75、45 ℃,质量流量为38 700 t/h。
图3 常规换热方案供热系统流程
②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供热系统流程见图4。长输管网供、回水温度为120、30 ℃,质量流量为12 900 t/h,供热能力为1 350 MW。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为75、45 ℃,质量流量为38 700 t/h。
图4 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供热系统流程
3.3 方案对比
项目投资包括工程费(含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在既有DN 1 400 mm管道的基础上,常规换热方案工程量:新建DN 1 000 mm管道及隔压站。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工程量:新建集中式大温差热力站。经过投资估算,常规换热方案投资为38 993.63×104 元,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投资为42 693.75×104 元。与常规换热方案相比,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投资高出3 700.12×104 元。
两种方案的年运行费的主要区别在于长输管网循环泵(图3、4未表示)年电费,其他费用视为一致。电价按0.7 元/(kW·h)计算,最大热负荷利用时间为2 259 h[5]。循环泵扬程为175 m,全效率取0.7。由计算结果可知,与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相比,常规换热方案长输管网循环泵多耗电980.8×104 kW·h/a,多产生电费686.56×104 元/a。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高出的投资5.4 a即可收回。
4 结论
集中式大温差热力站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长输管网回水温度,提高管网供热能力。与常规换热方案相比,集中式大温差换热方案大幅降低年运行费,高出的投资5.4 a即可收回。
参考文献:
[1] 李岩,付林,张世钢,等.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J]. 区域供热,2013(3):1-4,35.
[2] 付林,李岩,张世钢,等. 吸收式换热的概念与应用[J]. 建筑科学,2010(10):136-140.
[3] 周勇,郝日鹏,魏航,等. 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的区域清洁供暖研究[J]. 工业加热,2021(9):5.
[4] 孙洪治,王鼎力,徐平平,等. 长输供热工程降低一级网回水温度的运行实践[J]. 中国设备工程,2022(2):207-208.
[5] 王雪惠,师文龙,张 杰. 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经济性评价[J]. 煤气与热力,2018(11):A14-A18.
(本文责任编辑:贺明健)
声明:本站文章来源转载仅供参考学习,转载内容合法性不承担保证责任,但将依法配合处理侵权纠纷,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已尽力标注来源,若有疏忽请联系更正,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之内删除133665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