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 如何有效实现供热计量新途径
供热计量的目的在于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在保证供热质量、改革收费制度的同时实现节能消耗。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新建建筑强制安装热计量装置的规定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既有建筑的热计量改造也进 行 的 如火 如 荼,建 筑 能 耗 得 到 了明 显 的 降 低。热计量这一新事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试验,形成两种计量理念、六种方法。一种计量理念是“用多少热,交多少费”。另一种热计量理念是:“享受多少温度,交多少费”。
1.1户用热量表法
该系统由各户用热量表以及楼栋热量表组成。在每户进口的供暖环路上安装一块户用热量表,通过读取热量表的热量耗用数据,获得住户的热量消耗量,根据热量单价进行计价。目前在新建建筑中,普遍使用一户一表的方式。此种方式计量是否准确关键在于热量表的选择。热量表根据流量传感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式热量表、超声波热量表和电磁式热量表。
1.2散热器热分配计法
利用散热器热分配计所测量的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比例关系,来对建筑的总供热量进行分摊的。其具体做法是,在每组散热器上安装一个散热器热分配计,通过读取热分配计的读数,得出各组散热器的散热量比例关系,对总热量表的读数进行分摊计算,得出每个住户的供热量。
1.3流量温度法
此方法是由我国技术人员自行研发的第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热计量方法。《流量温度法热分配装置技术条件》成为建 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并于2012年2月1日起实施。对于垂直单管 跨 越 式 供 暖 系统,各个垂 直 单 管 与总立 管 的流 量 比例 基 本 不变;对于在入户处有跨越管的共用立管分户循环供暖系统,每个入户和跨越管流量之和与共用立管流量比例基本不变,然后结合现场预先测出的流量比例系数和各分支三通前后温差,分摊建筑的总供热量。
1.4通断时间面积法
通段时间面积法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江亿院士提出,为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按楼计量,根据用户阀门通断时间与面积分摊。通过室内温度控制器控制电动阀的开闭。用户室内温度高,通断阀门开启的时间相对长,分摊的费用高;用户室内温度低,通断阀门关闭的时间相对长,分摊的费用低。
1.5 温度法温度法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方修睦教授提出,方案经过多次改进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温 度 法 热 计量 分 摊 装 置》为建 筑工业 行业 产 品 标准,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按楼计量,根据每户典型房间的温度与面积进行热量分摊。即在相同的时间内,具有相同体积的用户室温时,应缴纳相同的热费。核心理念是“享受多少温度,交多少热费”。
1.6 通断时间(温度)面积法
通断时间(温度)面积法是从供热管理部门可以监测、热力公司可以计量、用户可以自主调节为出发点,在仔细研究了各种供热计量方法优缺点基础上,依据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开发出的一种供热计量系统。利用供热时间作为分摊的基础,利用远程超表来解决管理和取费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建筑两端和顶层住户在通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室内温度偏低的问题,根据住户实际温度相对法定室内温的高低计算温度系数,对通断时间比进行修正,使得热量分摊更加趋于合理。
通过以上各种热计量方式的对比发现,一户一环的供热形式最适合进行热计量。传统的上给下回单管串联系统,不论是采用散热器热分配表或是采用流量温度法,都存在使用上的一些难题。
对于这种系统国内大多地区在进行热计量改造的时候基本是采取先改造成一户一环再安装热计量装置的方式进行。在这些供热计量方法中,目前采用最多的是一户一表和通断时间面积法,而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供热计量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温度法也越来多的得到应用。一户一表法和通 断时间面积法的计费机理是“用多少热交多少费”。
这 个 理 念 对 于 水、电 来 说,“用多少水、电,交多少费”是合理的,对于供热来讲,由于存在户间传热问题、顶层、冷山用户耗热量高而实际温度不高的问题,这种理念在供热领域就不是完全合理。而目前的温度法理念“享受多少温度交多少费”对于一户来讲是在最为合情理的,而对于一栋楼来讲,则是“这栋楼用多少热,就要交多少热费”,由此看来,温度法更为合理。
由于我国供热系统复杂多样和无比巨大,各种计量方法都有其特点、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完全合理、尽善尽美,从原来的热量表法、散热器分配表法,发展到现在的流量温度法、通断时间面积法、温度法、通断时间(温度)面积法,供热计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和行业也非常鼓励这些技术创新。
在供热体制改革的十余年里,供热计量收费遭遇了不少挫折,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行业人士不断创新出新的供热计量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通过致力于供热计量领域人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出更适合我国国情、更能满足百姓的需要的供热计量方式,实现全面的供热计量改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