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采暖事关民众的生活质量,是能否达到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怎么收费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不容小觑。
2013年《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刊登、转载一篇“供暖计量收费遇尴尬:30亿智能装置无奈沉睡?”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让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与“尴尬”有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叫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气质不凡,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很动人。即使她手按胸口紧皱眉头难受的样子,在人们眼里也是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有个姑娘叫东施,也模仿西施按住胸口,紧邹眉头,无病呻吟。结果人们见了她矫揉造作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东施尴尬至极。
用水、用电每户安了一块“表”,一看表就知道花多少钱、缴多少费,足以和西施“媲美”,就是妇孺皆知的“一户一表,计量收费”。
有人突发奇想,采暖用热为什么不“一户一表,计量收费”?
于是在公元后的二十一世纪,有人就效仿用水、用电,强制各地城镇住宅一下子就安装了90个亿的“一户一表”。
但是事与愿违,结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东施”不是“西施”,采暖用热也不是用水、用电。于是供暖“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就“变态”为“大部分城市规定计量收费热费面积上限。供热计量收费后热费如果超过面积热费,则不用补交计量热费和面积热费的差额。如果计量热费低于面积热费,则供热单位应退还用户计量热费和面积热费的差额”(网上搜索:供热计量收费问题分析)。简称为“多退少不补”,后来还有的是“多退少补”,“补”还是“不补”随便,出现“一费两制”的奇葩计量收费,也叫“两部制计量收费”,“一户一表”成为摆设——一个假计量收费竟大模大样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公然挑战《计量法》、挑战“计量学”。
据说现在有假证、假币、假货、假离婚等等,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计量收费居然也有假的。
现代“东施”在梦里看见——“供热计量节能减排作用巨大,其节能效果甚至比正在推广的许多节能措施和节能工程的预计节能总和还要多”,“实施供热计量收费供热系统至少可以节能30%以上”,“供热计量可以实现节能30%”等等——自己比“西施”还美。
但是,供热企业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每年退费不少,供热企业的供热量却没有减少多少”;“换热站总体耗热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供热企业来说看到节能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企业“政策性亏损严重”等等。现实——打破了“供热计量节能减排作用巨大”的美梦——计量、计量收费的本身根本就不能节能。
更倒霉的是企业,没有看到节能却要拿出巨额资金退给那些“据说”是节能的用户,成了冤大头——一个能让企业亏损的“神马”政策。国家只好再拿出巨额资金“贴补”这个窟窿,实际最终买单的是老百姓——真正的冤大头。
除了那些成为摆设的“一户一表”,90个亿中还有人民日报提到的30个亿的“智能装置”,至今已“无奈沉睡”了七、八年——还是摆设。因为大家搞不懂那个另类的“计量收费”——“一费两制”,也不知用哪一个“制”对,用哪一个“制”好,那些用巨额资金安装的“一户一表”只能等着报废,有的现在已经废了。
在与“西施”、“东施”相隔2000多年的信息时代,人都上了太空的中国竟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东施效颦”,供暖“计量收费”遭遇了与东施一样的尴尬,
“尴尬”的现代“东施”不但不反思,反而赖“老百姓不支持; 供热企业未能转变观念;地方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等。还“发誓”要“强制”所有的人都来“效颦”,谁不“效颦”就“罢免”、“让位”,还要“加快”推行假计量收费。现代“东施”比古代“东施”牛百倍!老百姓、供热企业、地方政府躺着中枪,尤其是老百姓还要为那些巨额费用买单,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莫名其妙地挨了两枪。
为什么水、电、燃气包括我们买肉、买菜等等诸多计量收费从来就没有这些囧事儿呢?假计量收费为什么能在众目睽睽之下长期招摇过市如入无人之境呢?是谁能公然挑战法律、挑战科学,指鹿为马、以假乱真呢?但愿人们能够从中领悟点什么。否则,照此干下去,不仅30亿、90亿的人民币丢在水里连个“响”都没听到,还要有300亿、900亿、几千亿的人民币被丢到水里。
怎么样才能讲好中国供暖收费改革的故事?
一个现在已经无法“回避不谈”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必须要讲好的中国故事。
建议:停止打着计量收费的旗号,宣传、推广“多退少不补”、“多退少补”的收费办法。对于“一费两制”要进一步拿出科学的论证和验证。对于节能数据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不能先入为主,凭臆想和主观臆断。
消息来源:E政广场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来源转载仅供参考学习,转载内容合法性不承担保证责任,但将依法配合处理侵权纠纷,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已尽力标注来源,若有疏忽请联系更正,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之内删除13366556600